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视力负担空前的时代。孩子们的课本、成人的电脑手机,让我们的眼睛几乎无处可逃。“小眼镜”越来越多,这不仅仅是一个美观问题,更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隐患。近视一旦发生,就不可逆转,我们能做的,是延缓它的进展,防止它发展为高度近视及其带来的致盲风险。
一、 我们需要认清“敌人”: 什么是近视?
简单说,就是眼轴(眼球的前后径)变得太长,或者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力太强,导致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,焦点落在了视网膜的前面,从而看远处物体变得模糊。
· 高度近视的可怕之处:
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,即为高度近视。此时,眼球像被过度吹大的气球,视网膜、脉络膜等结构会被拉薄、拉裂,引发青光眼、白内障、视网膜脱离、黄斑病变等致盲性眼病的风险将数十倍地增加。因此,近视防控的核心目标之一,就是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发展为高度近视。
二、让我们一起来揪出元凶:为什么我们会近视?
近视的成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. 遗传因素: 父母双方,尤其是一方或双方是高度近视,孩子近视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2. 环境因素(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!):
· 近距离用眼负荷过重: 长时间看书、写字、使用电子产品,眼睛的睫状肌持续紧张痉挛,是诱发近视的主要原因。
· 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: 这是被科学界公认的、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。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,从而抑制眼轴的过快增长。
· 不良的用眼习惯: 读写姿势不正确(趴着、躺着),在过暗或过亮的光线下用眼。
· 睡眠不足与营养不均: 睡眠时间少、糖分摄入过多,也可能对近视的发生产生影响。
三、 三招构筑近视防控的铜墙铁壁:科学防控的“组合拳”
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将以下“招数”结合起来,形成合力。
第一招——近视防控“基石”: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
· 这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防控手段!
· 关键点: 核心在于“户外”和“自然光”,与是否运动无关。哪怕是阴天,户外的光照强度也远高于室内。鼓励孩子在课间、放学后多到户外活动,累计每天至少2小时。
第二招——培养习惯:养成良好用眼行为
· 遵守“20-20-20”法则: 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,要抬头看20英尺(约6米) 以外的远处物体,并持续20秒以上。这是放松睫状肌的黄金法则。
· 保持“一尺一寸一拳”: 读书写字时,眼睛离书本约一尺(33厘米),胸口离桌子约一拳,手指离笔尖约一寸。
· 保证充足的光照: 读写时,台灯和房间顶灯应同时打开,避免眩光和阴影。
第三招——正确干预:寻求专业医疗帮助
当孩子出现近视迹象或已确诊近视,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角膜塑形镜、多焦点软性隐形眼镜/离焦框架眼镜或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等积极的医疗干预措施,延缓近视进展。
四、 明辨是非:击碎常见的近视谣言
你是否经常听到以下谣言:
· 谣言一:“戴眼镜会让度数越来越深”。
真相: 佩戴合适的眼镜是为了看清物体,减轻眼睛的疲劳。度数加深是近视本身的发展所致,与戴镜无关。相反,不戴眼镜会迫使眼睛过度调节,可能加速近视进展。
· 谣言二:“近视了多做转眼操、看绿色就能治好”。
真相: 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视疲劳,但无法缩短眼轴,因此不能治疗或逆转真性近视。
· 谣言三:“父母不近视,孩子就不会近视”。
真相: 父母不近视,孩子仍有近视的可能。不良的用眼环境是现代儿童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。所有人都不能掉以轻心。
五、让我们行动起来:家长应该怎么做?
1. 建好视力“档案簿”: 孩子3岁后,应定期(每6-12个月)到医院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,建立包括视力、屈光度、眼轴长度等数据的屈光发育档案。这是发现“近视苗头”的最科学方式。
2. 当好视力“监督员”: 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用眼习惯,保证户外活动时间。
3. 做好视力“营养师”: 均衡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控制糖分摄入。
4. 关注视力“信号灯”: 当孩子出现眯眼、歪头、揉眼、凑近看东西等现象时,必须立刻带孩子去医院检查。
总结:
近视防控,防大于控。我们需要打一场由 “充足户外活动 + 良好用眼习惯 + 定期专业检查 + 必要医疗干预” 组成的组合拳。从现在开始,带着孩子走出家门,拥抱阳光,并给予他们科学的关注,共同守护一个清晰的未来。
撰稿:郑之娇
